他是親朋眼中的“法務通”,親朋好友一些簡單法律困惑都會找他了解;他更是公益排頭兵,志愿服務時長高達600多小時,他就是武漢學院法學1803班學生曾倫。大一入校,曾倫就對大學生活有著明確規劃,每個學期制定目標,宿舍的一張張便利貼記錄著他的成長。

曾倫
便利貼記錄大學成長
在剛進入武漢學院的時候,曾倫內心就有一個想法:“我要修雙學位,我要考研,我要當律師?!本瓦@樣他開始了長長的追夢之旅。他并沒有一步求成,每個學期都會給自己定幾個小的目標,把他們記錄在便利貼上,書桌上都是滿滿的便利貼,每達成一個目標就撕下一張,直到全部完成。
當自己沒有狀態時,曾倫會選擇運動來放空自己,懂得勞逸結合;在時間管理上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有主次之分。不僅如此,在學習新內容時,曾倫還會兼顧復習。良好的時間規劃幫助曾倫兼顧法學專業和英語專業的學習,大一大二成績穩居班級前五。
除此之外,他還參加了武漢學院法律援助中心,利用寒暑假奔赴法院律所實習,把平時學到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運用。經過大量的實踐積累,現在曾倫對于法律事務處理已經比較熟悉,很多遇到法律問題的親朋好友都會向他咨詢?!八看谓拥阶稍冸娫挼臅r候,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儼然像個忙碌的小律師了!”曾倫的女朋友笑道。

曾倫在陽新縣法院實習
志愿服務他樂在其中
提起曾倫,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有愛心,十分熱心。他參與了武漢市2020年疫情防控、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送法下鄉等志愿活動,志愿服務時長高達600多小時。在公益這條路上,他意志堅定:“當你站得越高,你會發現學習的腳步是永無止境的?!?/p>
他談到志愿服務中最記憶深刻的人與事,莫過于疫情期間做志愿者,照顧獨居老人的飲食,老人們會把自己家種的菜拿出來招待他們,又怕他們擔心感染病毒,特地拿一個袋子裝著,上面綁個繩子,跟他們說別直接碰袋子,拿東西出來洗一洗……說到這里,曾倫感慨萬千:“在公益這條路上能學到些更不一樣的東西,并非知識,而是人情冷暖?!?/p>

曾倫進行法律知識講座
公益不是掛在嘴邊,更多是從他的行為體現。2020年9月,同專業的一名同學不幸身患白血病,曾倫當即主動捐出自己的2000元獎學金,希望自己能貢獻一份力量支撐著這名同學渡過難關。曾倫說:“獎學金在我身上,我可能就是出去吃幾頓飯、買幾件衣服,也許做了這些事情會讓我開心一下;但如果把錢給需要的人,真的能幫到他,我會欣慰一輩子?!?/p>
除此之外,學校的大小活動他都會積極參加,無論是法學院黨員先鋒計劃,還是在各大答辯現場,他都會盡自己努力給其他同學作答解惑,把自己的經驗和熱情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人。

曾倫參與“小麥苗”支教活動
創新實踐收獲滿滿
“解行并進,明德創新”是武漢學院的校訓,亦是曾倫牢記于心的一句話。他坦言:“早在大一,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到許多優秀的學長,他們告訴我,要想在高手如云的大學脫穎而出,就做到兩點:一是明德;二是創新?!?/p>
他是這樣聽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作為一名90后,現如今,他是法學院雙創領頭羊,主持省級大學生創業項目《芯農協會》、參與省級大學生創業項目《互聯網+社區普法》結項、《直播云帶貨互聯網+扶貧助農》、湖北省實踐育人《社會法律公益服務的探索與實踐》、校級重點教改《法學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創新》等項目、發表論文《互聯網+社區普法新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在一次次實踐中,曾倫不斷進步,眼界也不斷拓展。在被問及如何理解“實踐”一詞時,他回答道:“實踐對創新來說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理論,那也是不行的,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方可為創新打下基礎?!痹谶@過程中,他逐漸明白了“明德創新”的內涵:要想創新,前提是明確實踐與理論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要做到學以致用。

新聞報道截圖
【新聞鏈接】1、楚天都市報:http://jmwap.ctdsb.net/jimu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1263963&cId=0
2、頭條新聞:https://m.toutiaocdn.com/i6985083238003769864/?app=news_article×tamp=1626346963&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7151902430101510650474D0484F9&group_id=6985083238003769864&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477378d7-d680-4ed0-b944-e452f060d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