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一丹闡述了他對民辦高校出路的理解:
* 社會要進步,解決社會的主要問題,歸根結底要靠教育。
* 培養的學生,只有跟社會的本質需求相契合,才有長久的出路。
* 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就是我們年輕的教師隊伍。
* 我們要明白和堅定自己的出路,重實質不重形式,培養老師是智慧通達的明師,教育學生是自立明德的明生,師生矢志創建的是社會尊敬的明校。
* 我們處于一個不夠好的時代,但幸運的是,我們也處于一個不斷變好的時代。
《明師、明生、明?!罚ü澾x)
我記得幾年前來到這里與老師第一次見面時分享過,從個人而言,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應該是自己的職業,創業騰訊是十幾年的事業,投身教育應該是終身的志業。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體悟著一個關鍵詞:個人價值;離開第一份工作,與伙伴一起在騰訊創業和發展的十幾年中,感受的三個關鍵詞是:樂趣、責任和感恩;之前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公益和教育領域,讓自己成長,更加認識到:社會要進步,解決社會的主要問題,歸根結底要靠教育。社會發展所需的,無論硬件還是軟體的,包括知識能力,靠教育;道德信仰,靠教育;社會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包括矛盾紛爭,靠教育;自然生態,一樣靠教育。教育的范疇,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何其的重要。因此,也逐漸形成了,愿把教育作為自己一生的志業,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投身到教育這個永遠未竟的志業中去。
民辦高校走向何方?首先是培養的學生,只有跟社會的本質需求相契合,才有長久的出路。在各類不同狀態的高校中,目前來講,很明顯的,有兩種高校一定跟社會的本質需求吻合,培養的學生都是社會源源不斷所需的。一種是頂尖名牌的高校,社會的精英都在那里培養,隨著社會進步,各行各業金字塔上都需要的專家、專業人士、骨干、管理者、領袖,所以真正優秀的精英,將會是社會不斷的高端需求。第二種就是提供知識性藍領的高校,社會大量需要知識型的又能夠普遍服務的藍領,由于基礎民生性、基本生產性的服務在社會是廣泛的,這種海量有質量的社會需求也會永續存在。也就是說,針對這兩種社會本質需求,一個是頂尖名牌大學,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在國內范圍內起碼是一本以上的重點大學。還有一種是職業培訓高等院校,可能從國內來講就是高職高專。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自己尚是三本,還是一個面臨合格驗收的獨立學院,走前一種道路太難,走后一種道路師生們又不甘心。我們就陷入思考,不上不下,我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畢業生的前途與社會的需求良性循環才有真正出路,我們畢業生的前途到底在哪里?這些問題已經拋在了我們的面前。
學院的辦學思路
(1)武漢學院要辦出自己的特色,還是要走產學研的道路。培養精英制的學校,多是研究型的大學,培養知識藍領制的學校,多是應用型的大學,因為后者更多考慮學生就業和適應社會能力。這兩種類型,有矛盾也有不矛盾,也是面臨一個選擇的問題,我們在這個選擇過程中,也是探索過程中,應該努力走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如何對待產學研?一方面我們自己的“學”和“研”要持續自身加強,不斷提升能力,另一方面還要主動走出去,跟“產”結合,或者把“產”引進來。我們的出路不是關起門來建大學,而是跟社會去打通,來建一所與社會融合的大學。
(2)來看看我們這所學校里的主體——老師和學生,我們的學生,一進校,相對于一本、二本學校來說是三本生,但從歷次溝通中看到,我們的學生有一個特點:自強。我們年輕的老師也有一個特點,也是自強。因此我們的思路是:創造自強的空間,然后全心自強之。學校的舉辦方和管理層擺在這樣的一個位置上:努力創造學校的發展空間;全體師生擺在這樣的一個位置上:在教、學、研、用領域,自愛自主自立自強。
學院的戰略思考
如何自強呢?我想還是要有一個戰略的思考。
先談談這個學院的經濟投入的思考。相對于其他三本院校,我們學院的經濟投入算是不錯的,起碼我們愿意投入。合格驗收和脫鉤轉制,對硬件設施有要求,投入建設是必須要過的一關,不然我們就沒有成長的必要條件。所以現階段我們投入較大金額的,主要是建設新校區。但我們不僅是以所要求的標準去投入,而且比這標準更高,體現我們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投入了更多資源。
是不是校園建設有了新學區,學校發展自然就好了呢? 1931年冬,42歲的梅貽琦先生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微博)校長,自此連任清華大學校長達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他在就任典禮上說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先生引用了孟子的話,說他自己是仿照孟子的話說出了以上的見解?,F在我引用梅貽琦先生的話,沒有仿照,只有贊嘆。
的的確確如此,校園大樓是學校的必備基礎,只能說學校未來的發展有了一個較好的起步點,后續呢?雖然我們這個大樓項目的建設資金投入不菲,然而包括我本人和校董會,更看重的是學校軟體的建設、教研體系的建設。新校區建立起來以后,對學校培養人才和學術研究的持續投入,才是真正體現教育水平和教育貢獻的投入。投入需要經濟來源,這個經濟來源從哪里來?
看國外私立大學的經費的主要來源,一個是學生學費,一個是募捐資助,還有一個是科研經費。我們學校,未來發展所需的資金投入,還是要去摸索一種能夠良性循環的運營模式。那天我還在跟校董會的幾位同事溝通這個事,大家決心很大,也在想辦法,作嘗試。大家開玩笑說,這真是叫流血、傷神、拼命。流血還是無底洞,而造血功能在哪里?有的提出嘗試以企業制的一家公司來探索,也有提出以基金會的方式來探索,但是怎么探索現在還不知道,我們希望可以在經濟上尋找一條自我循環的道路,有持續的經濟來源,解決學校經濟持續投入的問題。
再談談辦學管理的思考。我想后續有兩項我們是要特別提出來,也是要重點關注的。
一個是學校的管理,剛才提到我們的學??粗氐氖擒涹w建設,包括教研體系的建設、管理隊伍建設、組織架構和績效激勵部分,需要更加吻合教學規律。前面走過的十年,累積了經驗和基礎,邁向下一個十年,我們一定要在這方面多做思考。
學校的管理體系,要看最終管理出來的效果,應該是:我們教師里面培養出多少高素質的教師,學生里面培養出多少社會棟梁,學校出多少科研成果,對社會有多少貢獻,這是我們評估的一個方向和標準。
還有一個是師資力量的打造,這是重中之重,我們要大力投入,有土壤讓更多老師成長起來,要努力培養,搭建舞臺讓更多老師得到發揮。說到底,武漢學院發展的核心財富、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就是我們年輕的教師隊伍。我們自己培養的教師隊伍,如果成長起來了,赤誠辦教育,辦出成果,這批老師將是我們武漢學院的明天,也是武漢學院最核心的財富。
我們也要有對產業、行業、對社會有所成就的校外導師隊伍,傳授人生和工作的實際經驗。
學院的使命
我們的老師,資深教師中的博士生導師、名師雖然有一定數量,但是作為三本學校我們要很清楚,我們跟一本、二本是沒法比的,大師、院士我們是很難請來的。
(1)明師
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教師隊伍,我們的教師隊伍要培養成什么樣子呢?培養成有名的大師嗎?有名氣不一定有真正學問呀。我們培養的老師,應該是有實學、有智慧、有能力、有師德的明師。對自己的專業有學,對自己的品行有修,以身作則,學生都愿意跟著你。明明白白、智慧通達,你用赤誠之心辦教育,你就是明師。我們學校非??粗貙處煹呐囵B,就要培養自己的明師。學校需要引進教師時,首先不是看他是不是一位名師,而是看他是否是一位明師。
至于明師日后是否有名氣,成為名師,那是屬于名副其實的范疇,不用我們去操心。有福份的是水到渠成的問題,是自然而來的,無福份的就算名氣不來也坦然之,因為你是一位明師。
我們學校,核心財富就是一支明師隊伍。在明師心里,不為學生回報,不為個人名利,出于教師的天性,時刻貫徹地就是用一顆赤誠之心辦教育?!暗ば挠依睢笔俏覀兊慕虒W風氣。
(2)明生
明師出明生,我們的學生跟著明師走,自然就會成為明生。何謂明生呢?我們把學生培養成自愛自立、明德懂理、有思想有智慧,就是明生。
對于學生在解行并進的實踐中,我們學生體現的學風就是:學而時習之。我們創造這種氛圍,創造這樣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學而時習之”,樹立解行并進的人生態度,以這個態度對待我們的學習,走向社會一樣以這種態度對待我們的工作。
(3)明校
我們的學校,培養自己的老師是明師,培養自己的學生是明生,種什么因得什么果,我們的學校自然就成為一所明校。
作為民辦高校,如何成為一流的大學、出色的大學,我們要明白和堅定自己的出路,重實質不重形式,培養老師是智慧通達的明師,教育學生是自立明德的明生,師生矢志創建的是社會尊敬的明校。因此,我們學院的使命是:明師、明生、明校。
學院的愿景
我們看看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種種問題;我們看看我們所處的人事環境,種種矛盾;我們看看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種種失衡。
我們處于一個不夠好的時代,但幸運的是,我們也處于一個不斷變好的時代。
我們應該有這個客觀的面對態度。
從企業發展來,回顧到20年前,或者更早一些的30年前,也就是國營企業非常多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剛剛盈利,那時候民營企業很脆弱,生存的空間很小,但是改革開放30多年,民營企業一步步走過來,放到當時來說都是很艱難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就是孕育創業、孕育民營企業的一個機遇,那時誕生的企業,產生了聯想、華為、騰訊等一批國內甚至國際知名的非公辦的企業。就像今日社會,給了民辦大學發展的一次機會。
我們知道,很多成功的大學之前也是一步步走過來的,他們當年怎么走過來的,也需要時間的累積和人才的匯集。在這個時間點上,無論是國家政策鼓勵民辦教育,還是我們學院自主轉制向前發展。我們都不要辜負機會的孕育,不要辜負這個時代。
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舉辦方、管理層和師生們共同去實現理想,追求愿景。我們要建立一個怎么樣的愿景呢?這個時候我想起了我和我的伙伴們討論騰訊愿景的場景,是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嗎?是實力最強的互聯網公司嗎?都不是的,我們的使命是提供給用戶像水和電一樣的互聯網服務,給用戶創造價值,通過互聯網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我們的所行所為,要得到用戶、員工、合作伙伴、股東和社會的認可和尊敬,這才是檢驗我們的目標是否達到?也是監督我們是否偏離通往目標的道路。所以我們在討論和制訂騰訊的愿景時,愿意把“最受尊敬的互聯網公司”樹立為愿景。
同樣,百年大計的教育志業,需要艱辛付出,需要創新突破,需要日子有功,需要代代累積。既然我們的使命是“明師、明生、明?!?,我們需要尋求內在的東西,致力于教育實質的提升,得到老師、學生、社會的認可,一批批投身社會的畢業生給社會貢獻了什么,樹立了什么,幫助了什么,這些才是重要的。因此,我們愿意把獨立學院通往民辦大學之路的愿景,樹立為:“最受尊敬的民辦大學”,吾輩以最大努力踐行之!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