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1月10日,陳一丹先生在2010年度“陳一丹獎教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提出并詮釋了“明德創新 解行并進”。希望學院的學子們“珍惜時光,努力做明德之人,養你的浩然之氣;不斷創新,給你的生活帶來樂趣,給你的思想帶來成功的喜悅;不斷在解行并進中成長,在大學階段培養成為你的一種生活常態?!?/p>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學培養什么人?這雖然是比較沒有什么新意的話題,但確實是教育辦學一個很本質的話題。
??“我在大學里學什么?做什么?”,各位同學在入學之前是怎么想的?現在感受又是否與當初一樣?這里,請讓我統計一下:
??請新同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對大學生活規劃了什么?
??1.完成學業(畢業);
??2.考研、專業資格認證;
??3.享受大學校園生活;
??4.其它。
(統計:請一年級的同學舉手。)
??請“老同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大學生活收獲了什么?
??1.專業知識;
??2.思維方式 、學習方法;
??3.結識同學和朋友(收獲友誼或愛情);
??4.個人思想提升(志向明確了、做人做事成熟了等);
??5.其它。
(統計:請二、三、四年級的同學舉手。)
從統計結果來看,每個人的收獲是不一樣的。我也想就此引出這次心得分享的目的,在大學里,我們的學生應該學到什么,得到怎樣的成長?我們的老師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
人生有眾多的指標,你的指標是什么?
人是有生命周期的,在這個生命周期里,每個人都有著眾多指標。外界如何評價一個人,你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各種指標的說法多年來有著不同流派。西方是比較注重量化的評價。
美國勵志演講家詹姆士·雷在《和諧財富——吸引幸福與財富的秘密》一書中提到,他用了二十年時間考察了各領域中創造了真正財富的人,研究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習慣,得出一個“成功與和諧財富的科學”。我們可以暫且不管這個名稱,關鍵看內容有無道理:
1.第一個指標,財務狀況。有沒有錢,這符合當前大眾普遍的評價體系。人首先要有渴望的“粒子”,想成為一名有財富的人,然后由強烈的意向不斷內轉、進化,最終產生結果。他書中一個觀點是,財富不是賺錢的結果,賺錢才是財富的結果。關系的財富、知識的財富、健康的財富以及精神的財富,這些都是和諧的財富,擁有這些和諧的財富,自然就賺錢了;相反,沒有五根“支柱”的和諧,一個人永遠也不會富有的。
2.第二個指標,關系。愛情、友情、親情,都是關系。每個人有三種主要關系:與自己的關系——如何評價自己、看待自己,有多相信自己,自我對話(包括自我激勵和自我反省);與他人的關系——如何評價他人,與他們溝通;與世界的關系——如何看待、評價你所在的大小社群、自然界。哪一個最重要?自己首先是“對”的人,與自己產生和諧關系,其他關系才能自然和諧。
3.第三個指標,心理。你是誰?你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你的心理在回答你自己。書中提到要“喂養你的心智”,因為人類有知識有思考,與其他動物不同。作為一個人,你應該更好地利用時間,不要迷戀無營養的電視肥皂劇或速食的八卦雜志;無論是讀書還是實踐,學習將使你終生收益。
4.第四個指標,身體。大家都知道,身體健康是“1”,其他指標都是“1”后面的“0”。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關注自己的飲食、運動、所處的環境。
5.第五個指標,靈性。這是唯物者比較少接觸的一個詞,甚至帶有一些神秘主義色彩。提到靈性,我們會聯想到人的“心”“靈魂”“信念系統”。這根“支柱”連接的是你的“源頭”,在人生旅程中賦予你意義,讓你體驗到喜悅和痛苦。但是這個屬于你自己的“源頭”很難定義,一般認為信仰、理想是通往靈性的橋梁。我們不去評論這個是否形而上學,但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是,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你,不用去和別人比較,只要你的內心信念——也就是中國人講的“精、氣、神”——穩定、堅定、集中,你的行動就是成功的。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本書。人的指標是很多的,我們要看到人的整體性。各項指標達到和諧與富足,人生就會和諧與富足。那么,大學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呢?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都有豐盈的指標呢?作為老師,如何去培養?作為學生,又如何使自己在大學里去達成?
讓我們回歸原點,品味老祖宗帶給我們的智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
在古代,學生八歲入學,學習基礎文化知識和禮節;十五歲讀《大學》學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一般認為,《大學》的作者是孔子的學生曾子。
《大學》開宗明義是“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此之謂“大學之綱領”,當時的品德主要指的是古德:仁、敬、孝、慈、信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span>
——《大學》
如何才能“明明德”,培養成為一個認同、踐行和弘揚美德的人呢?《大學》列出了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謂“大學之條目”。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
明德的第一個層次——格物、致知、誠意
格物、致知——“到達”事物內部,認識和研究事物,獲得知識。世界不斷在變,知識不斷在變,與時俱進是唯一的不變。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學習的樂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誠意——意念真誠無妄。這是屬于價值取向的問題,“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弊瞿阆矚g的事情,這很重要。大學生們立志,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如果所學專業是自己喜歡的,恭喜你;如果將來就業是你喜歡的,恭喜你;如果將來的事業是你喜歡的,恭喜你;如果現在或將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狀態是你喜歡的,恭喜你!如果不清楚自己喜歡什么,志趣在哪里,建議沉下心來,立足現有狀態,廣泛涉獵,逐漸找到和明確自己喜歡的目標和方向。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
明德的第二個層次——正心、修身
正心——心思端正。這是態度問題,情緒控制問題、修養問題,也可以是心理健康問題。不良的情緒,如憤怒、恐懼、憂慮,會給人心理帶來很大的傷害,產生負面的壓力。壓力,往往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你對事情的態度,可見正面的態度是多么的重要。
修身——修養自身的品性。我舉一個自身的例子,騰訊幾位創始人一開始合伙創業,除了因為是知根知底的中學和大學同學,也因為有共同的價值觀。創業多年,創業伙伴間沒有本質的矛盾沖突,關鍵是因為大家都不自私。當公司基本框架和機制建立后,大家一心將企業蛋糕做大,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公司,對公司發展有利為目標作最好的判斷和決策。同樣,有利于家庭的方式就是家庭里處理問題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團體的方式就是在這個團體里處理問題最好的方式,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義。當家庭好了,團體好了,實在地講最終收益最大的是你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不自私的重要性。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
明德的第三個層次——齊家、治國、平天下
樹立一個明確信念,做明德之人。
齊家——儒家傳統道德觀:孝悌、仁慈、禮讓;
治國——治理國家,延伸為國家服務。教師、醫生、公務員,各行各業,從事的都是為國家服務的事情。
平天下——使天下“平”。
小到在一家企業、大到在一個國家,作為領導人,做好自己是立身的根本。一是以身作則,二是推己及人;既要起到榜樣的作用,以德為本,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定政策,決定事情的時候,多從當事人角度出發,換位思考,以人為本。
因此,所謂“明德”,心中要有一個明確的信念,樹立一個信仰,無論身處何種狀況,都讓這個信仰來支撐你,推動你,這是很重要的。
說到信仰,西方國家往往以宗教為載體,從小就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家庭和社區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中國人的信仰,千年來更多以文化為載體。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貫穿在人與人的相處關系中,孩子自小就在家庭啟蒙教育中接觸并得到滋養。中國人的信仰也包括追求人類社會遠大理想的共產主義理想。你在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中,心中要有一個信念,做一個“明德”之人。作為學生,那意味著什么呢?對自己,是有信心有信念的;對他人,與人交往上是合作共贏和相互體諒的;對事物,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了解和處理。
我常贊嘆我們的老祖宗,“明德”二字,涵蓋了大學之道,涵蓋了做人做事的各方面。自古以來大家也都引以為灼見,不少高等院校紛紛將其采納為校訓。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創新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還應該包括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創新。創新是不斷進步的源泉;創新要基于科學基礎;創新要有創新的思維和習慣;創新要從我做起,從力所能及做起。
目的——其實,創新就是為了不斷進步。如果說中華文明屬于農耕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縱使談“新”,也是談去惡從善,從思想上去自新。西方文化則是海洋文化,是沖向大自然的文化、是征服的文化,就是講實力、講利益、講物質實效的文化,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自然需要不斷地革新。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先是思想的革新,然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直到今天,生生不息。
基礎——創新,要基于“科學”這個基礎,在尊重和掌握事物客觀規律基礎上的不斷探索,推陳出新。在大學里樹立科學的態度、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練就思維探索的能力,很重要。
路徑——一方面,要有創新的習慣和精神。任何事情,尤其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信息快速傳遞的今天。我們要有危機意識,今天還占著優勢,明天就有可能過時;今天還是新思維,明天就有可能是舊思想了。要積極主動努力,不斷創新,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樂趣和益處。另一方面,創新要從我做起,從力所能及做起。在不同階段,用心去做,做好了就是突破。創新的結果,從小處講,對事情有幫助,從大處講,對社會有貢獻。
只要時間在走,時代在變,我們就需要不斷的創新。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解行并進
如果說明德、創新,是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那么大學生如何做到明德創新?大學校園應該培養怎樣一種精神和風氣呢?這里提出解行并進。
解行并進,其表現狀態是“知行合一”?!爸泻弦弧笔怯擅鞔枷爰彝蹶柮魈岢鰜淼?,他認為,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解行并進,體現出來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皩嵤虑笫恰币辉~,最初出現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到了“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后來王陽明也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我的理解是,實事求是,實際上就是知與行的辯證統一。
“行勝于言”是清華大學的校風,南京大學也有“勵學敦行”、北京師范大學有“行為世范”、 中山大學有“明辨篤行”、 西南交通大學有“果毅力行”,這些校訓側重強調的都是實干精神。這在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乃至做人、做事,在家庭、團體、社會中相處與合作,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一種作風。我努力去追溯這種說法的原點,發現其源自古人修學、修行的方法,那就是“解”和“行”。這種從認知到身體力行的學習方法,我非常贊賞,覺得如果用“解行并進”一詞,可能會表達得更為準確和合適。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
“解行并進”之“解”與“行”
同學們應該都有這個經驗,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先寫個大大的“解”字。寫下這個“解”字,表示你懂了,我認為也是自信心的表現。
我們都熟悉“解”:了解事物和人的規律、本質和真相。在大學期間,“解”可以理解為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知識、了解事物、掌握方法,把學習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學習過程涉及一個是廣度、一個是深度,在大學期間,建議同學們盡可能地廣泛涉獵,盡可能地依照自己的興趣,慢慢地,你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逐漸地,培養適合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興趣,這將使你終身受用。學習,對知識如是,對做人也如是,我們學習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大學生,學習如何做一個畢業生。面對一場考試的壓力,面對一場同學之間的競爭和友誼,面對一場戀愛,都是學習。
“行”就是實踐。毫無疑問,“行”是關鍵的。常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格言都告訴我們,大家真正得到的收獲,都是通過實踐學來的。
我所理解的大學之道:“解行并進”之“并進”
“解”與“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提出“并進”。如果只“解”不“行”,或是只“行”不“解”,都前進不得?!?span style="font-size: 18.6667px; text-indent: 37.3333px;">解”了,要鼓勵“行”,這里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以為“解”了,就“行”得少,反而“解”得不透徹;“行”了,同時也要在“行”中“解”,否則錯誤了不知道,正確的不知曉,造成了這個“行”沒有進步的意義,而且還會在下一次“行”中重復做無用功。因此“解”與“行”,兩者只有齊頭并進,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和進步。
在佛學修行中,提倡身體力行地學習,通過“解行相應”來感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解行并進”,也意味著進步、進取,體現我們大學生的精神。
接下來,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生活中遇見的、經歷的人與事,再深入談談對“解行并進”的一些感悟。
我所理解的“解行并進”:熱愛生命
上個月,我們邀請了澳大利亞演講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先生來中國進行一次以勵志、感恩為主題的巡回公益演講。尼克先生天生無手無腳,他對生命懷疑過、沮喪過、也自殺過。后來,他不斷尋找自己的目標,直到決定要成為一名演說家,用自己獨特的演講影響更多的人。他找到了目標,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尼克先生的現場演講,是一種激情澎湃的生命力,一顆由衷而發的感恩的心,充滿對生活的自信和熱忱。
了解了尼克·胡哲的故事,相信我們每一個人在感動之余,都會有一份感悟。我們會不由自主地一再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上大學的意義又是什么?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總習慣與人比較,與外界比較,往往會在比較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痛苦來自于比較。如果參照物換一下,換成自己,每天促使自己有進步,每天看到的都是收獲,每天都有快樂。因此,解行并進,是一種心態與習慣,是源于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
我所理解的“解行并進”:自強
自強,就是“內求”,而不是抱怨別人、抱怨社會。
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對競選系學生會主席投入了很多精力,結果還是失敗了。我一度怨天尤人,沉湎于聽人數落勝選者的種種不是,后來發現這種狀態不僅對事情的結果沒有任何幫助,反而自己的精氣神也渙散了。于是,我很快回到具體、扎實的學生工作中來,做好學生服務,二年級時就順利競選成功了。
在這里,我們來分享兩部電影。一部是一年前出品的印度校園青春片——《三傻大鬧寶萊塢》,反映的是印度大學生的思考和生活。這三位大學生之中,蘭徹是物理天才,對物理是極度喜愛且能活學活用,但因特立獨行,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法漢想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家,但他有威望的爸爸希望他成為工程師;拉杜一心想成為工程師,卻背負著家境貧窮帶來的生活負擔,沉重的壓力造成的恐懼反而讓他更不能安心好書,甚至還在壓力下自殺導致昏迷。然而,他們沒有放棄,反而以各自的方式與逆境抗爭。最終,蘭徹成為當地卓有成就的物理發明家,法漢勇敢地向父親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親的認可,成為著名的動物攝影師;拉杜在自殺失敗后幡然醒悟,直面人生,坦然面對自己,最終也實現理想,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影片非常勵志、發人深省。
我在讀書的年代,看了電影《逃學威龍》,也是講校園生活的。說句實在話,周星馳搞笑功夫好,輕松娛樂的電影情節消除了學習的疲勞,也減輕了學習的壓力。然而從故事內容看,同學們如果真的成為“逃學威龍”,也只能是短暫地逃避,也許會獲得一時的快感,但真正的快樂人生將離你而去。
兩部電影心得的分享,就是希望同學們積極思考什么是自強。
明德——經典的智慧。
創新——時代要求。
解行并進——終生收益的心態和習慣。
同學們,無論是三年制還是四年制,大學生活都是你們難得的美好時光。你就是獨特的你,你所在的學校就是你獨特的校園生活環境,珍惜時光,努力做明德之人,培養你的浩然之氣;不斷創新,給你的生活帶來樂趣,給你的思想帶來成功的喜悅;不斷在解行并進中成長,在大學階段培養成為你的一種生活常態。
最后,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師和同學們都取得進步,學校各方面的建設得到發展。今年春來早,再過二十多天就是春節了,我在這里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
201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