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每次回到武漢學院都感到很親切。這么快又到了年底,迎來了新年。這次來到一年一度的頒獎典禮上,很高興看見師生們這一年來的努力,也看到學校這一年來的進步,在這里先恭賀獲獎以及獲得提名的老師和同學們!
我想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聊天,聊一聊這一年我經歷的一些事情。
一、斯坦福:法學院的訪問學者
去年9月,我在斯坦福大學開始為期半年的訪問學習,主要是在法學院學習。時過三個月,現在是假期,過幾天我又要回去繼續研究和學習。我研究的課題是知識產權。我國的《著作權法》頒布多年后,正面臨第三次修訂,我有幸成為《著作權法》修訂專家委員會的委員。我希望通過研究中美知識產權,能夠履行職責范圍內的修訂工作,同時通過在著作權立法的前沿觀察及未來趨勢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能夠有所收獲。在斯坦福法學院,我們是分學期授課,每個季度為一學期。我一開始不太適應,本來就是“土鱉”,英文當然就“別扭”。尤其是在純英語的環境里,聽力一項更使得交流變得困難起來。前三個月是我適應的時期,也沒有怎么去做研究,而是專注在我選修的三門課上。美國大學的教授方式跟國內很不一樣。一般訪問學者以研究為主,至多選兩門課,而我選了三門。自由學者可以擁有較高的自由度。每天下午,我都有90分鐘的課。周三上午還上一個二十四式太極拳的課程。
在這段時光里,我每天的作息都很規律,仿佛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重復著相同的事情。這樣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之前在騰訊創業的15年里,從來沒有過這么“一成不變”的節奏。但我很快而且很愉快地進入了這個角色。第一天上課前,我把教授發來的準備材料都看了一遍,雖然是英文的,但因為那些知識產權理論和案例與國內有些是相通的,所以我以為自己都很清楚了。第一節課坐下來,教授說完“下午好!”,后面我就都聽不懂了,意思完全“get”不到,如聽天書,一下子壓力來了。怎么辦呢?只有調整自己,每天用心去聽,甚至去猜教授在講什么。當然也要感謝其他同學課后幫助我理解。在美國期間,每逢周六、周日有時間我也出去走走。我曾抽空去舊金山看了一個航空展,那是一年一度展示美國軍備實力的傳統表演。

參觀航空展
二、美國東岸:考察產學研潮流
我是9月到斯坦福大學的。8月我先去了華盛頓,主要是與美國版權局、互聯網協會、軟件與信息產業協會等機構交流,并參觀了最高法院。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也是聯邦立法的發生地,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法案在國會被討論、通過或者駁回。很多產業的代表都會在那里設立一個立法的游說組織或機構。傳統電信通信業是立法游說的大戶,其中也包括互聯網行業。很多電信業和互聯網公司的總部在硅谷,但大多都在華盛頓設有中心,負責立法游說和政策研究。
我們與這些組織交流后發現,他們游說立法的過程、影響程序的做法和判斷是很有意思的。例如,他們現在判斷,奧巴馬總統還有兩年任期就要改選,這個時期美國政府對于知識產權或者互聯網立法會抱持相對保守的姿態,不會主動尋求突破。
我們訪問了美國版權局,它相當于我們國家的版權管理機構。美國版權局設在美國圖書館,這是因為美國圖書館是最早的版權登記機構,于是就一直延續至今。美國的國家圖書館就成為了一個執法機構。在知識產權的立法過程中,美國版權局會公開征求社會各方意見,并舉行公開聽證會。他們得知中國的《著作權法》正在作第三次修訂,也很主動、積極地把美國的行業意見提供給我們國家的相關部門參考。美國是版權內容輸出大國,也是版權的主要主張國。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2014年12月出臺的《美國版權局實踐綱要(第三版)》(Compendium of U.S. Copyright Office Practices,Third Edition),不僅包含了迄今為止所有與版權登記審查相關的法律的變化,而且加入了大量的司法判例和實踐,每個案例是怎么判的,描述得很細致。一個個具體的例子為審查員提供了準確的指引,美國實用主義的法學思路由此可見一斑。
我去的第二站是紐約。以往去紐約都是去華爾街,國際金融的中心。我這次去則主要是深入到紐約林立的各種大廈中,里面藏著為數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大多都是一些創新企業。比如我去到了明日實驗室(Tomorrow lab),小小的一個實驗室,開發各種產品,在硬件上融入一些原型設計,將科技理念、設計和制造三個環節打通。比如生產一個智能藥瓶,這個藥瓶里面有傳感設備和信息系統,服務對象是那些需要長期服用昂貴藥物的人群。這一部分人把藥輸入到藥瓶里,傳感器會“告訴”他還剩多少,提醒他每天吃多少量,還會將患者服藥情況都送到數據網絡上,數據傳輸過程都符合美國HIPAA法案的數據傳輸合規要求。比如電量販賣機,為那些需要一次性大量充電的人群服務,人們只要刷卡投幣就可以現場充電或購買電源使用,這也是一個實用的小創新。這類小創新還有很多。原來紐約也藏著很多創新企業,這跟美國鼓勵創新的國情有關。
接著我去了波士頓,與波士頓一河之隔的就是劍橋市。提到劍橋,大家可能會首先想到英國劍橋,其實美國麻?。R薩諸塞州)也有一個劍橋市。這是美國“常春藤”名校密度最高的地方。各個高校里面有頂尖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其產學研中的“學”和“研”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劍橋市的市長馬荷先生(David P.Maher)就在校園的草坪上歡迎我們,很輕松隨意地跟我們交流。這和我們熟悉的很多規范的政府接待感覺大不相同。他講到哈佛和麻省理工(MIT)兩所大學成就了一個城市,就是劍橋市。他提到了劍橋市對創新產業的支持,比如提供一些比較便宜的房子、創業基地等。其實這些都是學校產學研結合的體現,但是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此前我也曾與一些中國學生交流過,為此我問劍橋市是否支持中國學生多過來留學。劍橋市市長說,那是學校自主的事,不是市政的事,但是他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哈佛和麻省理工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了。在劍橋市我們可以看到,市政府與學校密切配合,為當地初創的科技企業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甚至他們會資助資金,提供一些免費辦公空間,采取減免費用等政策去支持創新。
麻省理工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媒體實驗室。這個媒體實驗室研究的并不是簡單的媒體,而是真正的介乎人與人之間獨立產生的媒體,所以它的研究范圍非常廣。這個實驗室每年研究經費達4500萬美元,獨立的研究經費來自很多渠道,其中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企業的資助。比如視覺媒體的實驗室項目,其經費就是來自谷歌的基金撥款,它們在越南、柬埔寨都有一些科研項目,致力于幫助“信息平民”,有點像我國進行的建設農村信息化工程。這個由學校主導的媒介實驗室成立30年了,有150名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參與,涉及350個項目。它針對不同領域甚至未知的領域,做著一些最前沿的探索,比如穿戴計算的研究,可攜帶互動界面以及高效率計算系統的研究,在城市設計可折疊的電動車,甚至用電子手段對神經失調進行治療。我去了之后,感覺他們在產學研中,“研”的這一環是非常前沿的,而且是世界領先的前沿。這里的產品還有全息照相機、人造外骨骼。這些是給殘障人士用的嗎?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它可以給軍隊甚至所有人使用。戴上人造外骨骼,就可以輕易舉起很重的東西,這在軍事和民用上,都會有很多的應用場景與實際需求。還有給5到8歲的孩子開發的積木編程程序語言,孩子不再是沿用傳統的模式接受教育,而是通過“試錯項目”,一邊“錯”一邊“學”。

陳一丹先生參觀麻省理工學院
人工智能實驗室是麻省理工的另外一個實驗室,它最出名的成果就是美國的登陸星球機器人。許多國家級的項目,都是由這個學校實驗室研發的。
我們在哈佛校園走一走,隨處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氛圍。比如Henry Miller Memorial圖書館就是一位母親為了紀念逝去的兒子Miller而捐贈的,因為他兒子曾是哈佛的學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留學生送給哈佛建校300周年的禮物,是一個赑屃馱碑。美國的學校社團,男學生參與的叫Fraternity(兄弟會),女學生參與的叫Sorority(姐妹會),哈佛有名的兄弟會坡斯廉俱樂部被戲稱為“豬俱樂部”。他們還對外售賣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希望武漢學院的新校區,以后也能對外售賣一些受大家歡迎的紀念品。

陳一丹先生于哈佛大學留影紀念
三、硅谷:科技創業的繁榮生態
來到美國西岸,我再次去了硅谷。硅谷是美國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的總部所在地,也有很多創新企業在這里,它們都希望在這里成為下一個谷歌和Facebook。我這次走訪了一些企業。
第一站是谷歌。谷歌成熟的創新文化也體現在文化的兼容并蓄上。為了接待我們的考察團,他們把點心都做成“QQ”模樣,多么成熟而真誠的好客之道啊。我們和谷歌的高管交流,會議的末半段,谷歌的創始人CEO拉里·佩奇騎著自行車來了,跟我們分享谷歌的文化和產品理念,然后又騎著自行車走了,這就是我們在谷歌與他們交流的情形。

陳一丹先生再次前往硅谷考察并得到熱情接待
Netflix是提供互聯網隨選流媒體播放的公司,實現了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對電影電視劇節目進行數據分析,找出哪些節目受歡迎。他們的CEO里德·哈斯廷斯給我們一行講述了當年根據用戶需求探索商業模式的歷程。時下很流行的電視劇《紙牌屋》,就是Netflix根據用戶的需求拍攝和出品的。
還有我們熟悉的Uber,通過與車輛聯系來滿足人群的需求。一方面是對可供使用的出租車或車輛的數據分析,另一方面是即時用戶的需求,他們用互聯網模式把兩者連接起來,產生效應。我們問Uber管理層,當初Uber按車資的20%收費的標準是誰決定的?是怎么根據市場決定的?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說:“是我決定的?!蔽覀兝^續追問:是憑什么數據決定的?他告訴我們,憑的是直覺。
我們還去了特斯拉公司。特斯拉有非常環保的充電汽車,這也是一個創新,尤其是電池的創新,更加符合環保的潮流;同時,它里面的數控也是非?!办拧钡?,受到年輕人特別是硅谷的精英人士的喜愛。我關心的是他們的激勵文化。特斯拉給員工的薪資其實是很低的,包括高管,普遍低于市場價位;但是特斯拉發了較多期權,吸引了一幫充滿激情的人,聚集在一起創造未來。公司如果起來了,大家都有份分享;不成功,就都拿較低的工資。這就“綁住”了一批愿意為未來奮斗的人,而且都是瘋狂地為未來奮斗的人,近期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就是特斯拉。
我們看到,整個硅谷不只是單純的企業集群,而且是一個繁榮的科技創業生態系統。它的創業文化非常強,在融資、輔導以及風險文化等方面都有成熟而獨到的理念。和其他地區的創業者面臨的現實環境相比,美國的創業者有明顯的優勢。比如我作為投資方,如果你沒有創業失敗過,我不敢投給你;你要是失敗過我才敢投給你。還有律師、人力資源、法律環境等,構成一個很好的創業氛圍。我們可以看到在深圳和北京的中關村,也開始興起一些類似的文化。我相信,未來武漢各個方面發展起來之后,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出現這種創業文化。
我到斯坦福大學還沒有去法學院報到時,先去了斯坦福的虛擬實驗室。這個是虛擬人機互動實驗室,創始人杰里米·拜倫森(Jeremy Bailenson)博士一輩子就研究一個事情,就是虛擬現實技術。他從22歲就開始研究,今年42歲,已經研究了20年。中國人說“十年坐穿冷板凳”,他坐了20年的冷板凳,還在那里研究。我去試了試,且不說未來應用的前景如何,單就現場的體驗而言,非常震撼,仿真感受的沖擊很大。我現在肉眼能夠看到各位,是真實的你們,但在那里,是攝像的虛擬現象,地上突然顯現有地陷,好像就在一個懸崖邊,我真怕掉下去,但其實就是實驗室的平地。杰里米·拜倫森博士是Facebook的首席顧問。2014年,Facebook斥資23億美元收購了從事虛擬現實技術的Oculus Rift,這項技術已經被前沿大公司鎖定了,未來如何應用我們將拭目以待。

陳一丹先生與Facebook首席顧問杰里米·拜倫森(Jeremy Bailenson)博士合影

參觀虛擬人機互動實驗室
在騰訊的美國分公司,我們請來一位世界級思想大事,圖靈獎的獲得者珀爾教授給我們講數學,講理論,講數學的因果,談了兩個小時,非常深奧,還有一些根本聽不懂?,F場的“理科男”聽起來也很難,隨團幸好有一位研究這方面的教授,耐心作了簡易的解讀,我們才有了一些理解,了解到他的理論功底非常扎實。
我們還走訪了一些孵化平臺,如全球創新孵化機構NestGSV。很多有潛力的創業小公司(Startup)都放在平臺里面,創造一個個實驗室和創新文化,由作為孵化器的平臺公司來支持和入股創業,總有一些Startup會闖出來。舉個例子,一個初創公司Lending Club,2007年于舊金山成立,現在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P2P借貸平臺。

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教授在騰訊美國分公司作講座
美國的利率是市場化的,我們的利率是由人民銀行決定的,在這一點上兩國現狀不一樣。美國的信用卡貸款比例可以高達18%,個人無抵押貸款15%到25%,然而在P2P平臺的對應利率上只有11%,這就是它的機會。但是如何去評估這些借款人呢?它通過做信用評分,針對小企業和個人分析定價,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體系,所以在過度消費、金融發達的美國,P2P就成為渠道之一了。
其他還有很多研究機構,扮演不同的生態角色,串起來就是整個創業的生態。另外一個研究機構,加州伯克利大學法學院的法律科技研究中心(BCLT),專注于研究理論和未來以及法律前沿問題。這是設在學校里面的研究中心,致力于做理論和前沿的法律政策環境研究,并建立業界學者專家社群。
我們還去了未來實驗室(IFTF),這是一家有45年歷史的獨立非營利性研究機構,注重可能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最前沿科技領域的研究,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研究處于“可能”和“未知”之間的領域。這個未來實驗室是社會實驗室,它是可以收費的,因為它的研究成果給企業帶來了對未來趨勢的判斷、新產品的應用、還有各個環節的把握,可以給各行業的前沿探索指出一條實用性的路或者給予前瞻性的參考,如此就會產生商業價值。研究人員給我們演示了圖像自動翻譯技術,對著一份西班牙文圖像一掃,馬上翻譯成英文。多年前他們就開始研究這個方向,現在已經在APP上應用了。在這里,我們還了解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以前80%是產品技術創新,很少是戰略創新,但現在回報最大的是戰略創新。
四、“向世界出發”的第六次留學浪潮
應該說,我們比以前的人幸福。以前想要看世界的人要漂洋過海,而我們今天坐一程飛機就周行天下。如果把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比喻作航海時代,我們可以出去見識了,跟世界互通了,那么即將來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是航空時代,就是你無時無刻不在與世界聯通。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我這次去紐約唐人街看到了他穿著官服的雕塑立像,華人對他很認可。林則徐提出“師夷”之說,告訴中國人應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

左起:林則徐,黃遵憲,容閎
黃遵憲是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由于職務的關系,他去日本做過外交參贊,也做過出使大臣,還在美國舊金山做過總領事,真的走出去了。他向中國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情況,介紹西方制度和西方主張,是晚清維新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容閎是中國民間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是中國第一名留學生,第一名“海歸”,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
我這次去斯坦福,與很多中國留學生作了大量的接觸和交流,有一個感覺,現在的留學生已經很不一樣了。近代以來中國出現過五次留學熱潮,第一次是晚清時期,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第二次是民國初年,以實業救國為目標;第三次是國民政府時期,以科技救國為目標;第四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以建設祖國為目標;第五次是改革開放以后,以創業立業為目標。前面三次是為了救國,后面兩次是為了建設,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睜開眼睛看世界。
我認為,留學的第六次浪潮又來了。這一批人大多是城市的孩子,有著現代都市人的見識和視野,其父母輩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他們沒有那么多束縛,也沒有背負太大的經濟負擔,他們的思想更自由,因此也更加接近現代化的潮流。
我在學校里觀察,同時也得到教授們的印證。根據他們的反饋,現在的中國留學生和十幾年前相比,課堂內外都更加活躍,以前通常都不大愛說話,只顧埋頭刻苦學習,現在已經主動融入各種活動中去了,而且還不乏各方面都優秀的佼佼者。與此同時,中國留學生的生活狀況也今非昔比,已經很少有人去餐館洗盤子,打工賺錢了,因為他們大多不用再為經濟問題擔憂。但是他們會去公司實習,去各種實驗室實習,爭取實習經驗,甚至個別人已經開始與美國當地人合作運營生意了,因為只有美國人才有資格拿營業執照(Business License),而他們則從中獲得創業經驗??傊?,當今的中國留學生,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興趣,有自己的探索,主動構想著自己的未來。
五、治學:“打開”眼睛,“打開”耳朵,“打開”心靈
斯坦福的第一個學期是從夏季到深秋。當校園的樹木從綠色過渡到金黃,我就開始了這段學習和研究的歷程。于我而言,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非常痛苦,我只有慢慢去適應和習慣。因為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的核心、邏輯與美國知識產權體系頗有相通之處,我之前有這方面的基礎,理論內容對于我來說相對簡單。所以,我更加關心的是語言本身。
我盡量“打開”眼睛,多觀察兩國教學的不同。中國教學主要是面授講解的方式,這里教學則是課堂提問的方式。教授提前一周告訴大家:請提前預習這幾十頁到一百頁的內容。在學生完全熟悉案例的前提下,教授直接從各個角度向學生提問題,反復進行各種假設和思考,學生也隨時向老師提問題。這樣的互動形式,看似很輕松,如果學生沒有認真準備,就會被問得啞口無言,將是“窘窘”的壓力。
斯坦福的學生其實非常用功,他們預習時幾乎都在圖書館。有時候也看到一些學生白天都在玩,原來他們選擇從晚上12點讀到早上6點。這是另外一種勤奮狀態,有別于我們說的刻苦勤奮,應該說屬于一種主動的勤奮,相信他們心里都清楚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這就是法學院的狀況。我自己最大的變化是在語言方面,以前只要聽到英文就自動“屏蔽”,反正有同事協助翻譯,我只討論內容,討論完了就結束?,F在,我會努力去聽,從一個單詞、兩個單詞、三個單詞逐漸進步。從小,我們的英語語言應用環境就比較少,所以聽力和口語較差,但多年教育下閱讀還可以,因此要慢慢熟悉目前的狀況。我還在努力中,起碼我改變了態度,從原來耳朵“失聰”的狀態改成了努力去聽。我每次上課都百分百打起精神來。此時別的訪問學者主要在做研究,我卻主要是在“攻”語言,80%的時間花在準備和聽課上。作為訪問學者,上課本來是做研究的副業,現在倒成了我的主業,“打開”耳朵成為我的當務之急。這就是我這三個月的現實狀態。
“打開”眼睛,是一種單向的學習,也是一種自發的態度,當然也有兼容并蓄?!皫熞拈L技以制夷”,這是我們國家長期落后挨打之后的一種覺醒?!按蜷_”耳朵,則是一種自覺的實踐,在與世界的互動交流中不斷思考,如何在新的起跑線上與世界平等出發,一方面是增進與他國的友誼與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增加與世界交流的理解力。
今天,回到這里分享,更大的目的是希望師生們“打開”心靈,與世界坦誠交流,這是一種自主的實現、文化的對接。面對文化沖撞出現新的不同狀況,如何實現文化尊重、尋求共贏?只有“打開”自己,才能自我突破?!按蜷_”眼睛,我們看到了,“打開”耳朵,我們聽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打開”心靈,融入世界。
可以觀察到,美國到現在為止,依舊是世界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日本也有很多創新,但是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遠遠沒有美國高。然而還有一個國家在這方面很強,將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全世界最高,而且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這就是我們中國。將創新轉化為生產力,這是一種能力,創新的應用和落地是我們中國的強項。美國和中國,都在不同地方發揮著創新的優勢,都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六、特色:將社會“搬進”課堂
在校園里,我時常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講座,學生聽講座還可以算學分。特拉華州州長杰克·馬克(JackMarkell)也來斯坦福大學講課,他講授的內容是科技經濟(尤其是互聯網經濟)發展對法律帶來的挑戰。特拉華這個州非常特別,它的面積、人口很有限,但是有全美最友好的公司法,很多公司在這里注冊。他這次演講,著重介紹從政府的角度思考,怎么支持新科技產業的成功發展;如何避免將新商業模式強行置入舊有的法律監管框架,同時又使之能符合所在地的法律要求;鼓勵設立自律評估機制;考慮公共利益的平衡;等等。州長親自來給學生講解,對學生了解和思考產業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啟發。
除了教授講授日常課程,學校也請硅谷律所合伙人、科技公司的法律顧問直接在學校授課,教學與產業互動緊密。
有一次,我進入學校的模擬法庭,當時這里正進行著一次真正的訴訟程序。該法庭可容納100多人,需要登記ID才可以進去,學生對這類活動非常重視,庭審前半小時就已經滿座。公訴人和被告律師早已正襟危坐,相關人等一律按部就班,秩序井然,法官入場時全體肅靜并在書記員提示下起立。這是一個死刑復核案件的庭審現場,死刑復核法官就法律問題進行許多詢問,并沒有涉及任何事實的爭議。從雙方律師對證據法規則的反復推敲和陳述,以及法官的提問上都可以看出,美國訴訟規則的高度統一和嚴密性。整個過程也體現了美國的法學教育和司法實踐結合之緊密。庭審時長一小時,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踩得很準,毫無拖延。
學校的實驗室、研究機構、社會機構的創新和產學研結合,在斯坦福已經形成氣候。我很高興獲知,近期在武漢學院也成立了一個創業基地,開展產學研結合項目。希望以后各學科都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和應用,讓學生的學習、老師的研究和教學成果,與社會的實際應用真正互動起來。
以前我讀大學的時候,學校不時會發生學生翹課和同學互幫簽到的事情。在斯坦福校園里,課堂是開放式的,不點名,想來上課就來,不來也不會怎么著。在斯坦福上課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完全靠自覺性,學生花了那么多錢交學費來這里,錯過一節課就是一次很大的損失。
我們還可以看到校園文化的另外一面,這是我在與美國的老師和學生們的日常交流中體會到的。在與美國學生交流時,會發現這些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知道今天要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是有規劃的。我們的畢業生,也應該不僅僅想著畢業就是就業,就業只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你整體的人生要努力自己去設想,并努力去充實它,需要規劃好此時此刻應該做些什么。同樣的,我們的老師也要有自己的夢想。在美國,老師請同學吃飯做客、參與社交互動都是很平等的,也很平常。對于他們而言,大多有著成為“終身教授”的理想,他們也有自己的教學追求、研究追求。美國實行教授治校,教授有很大的獨立性,尤其是權威教授。擁有行政權力的美國大學的校長、院長,是服務型的校、院領導,也需要向社會籌集資金、建設平臺;將學校、學院經營好,校長就會得到師生的尊重、行業的尊重和社會的尊重,他們一樣有他們領導和管理的理想。
以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為例,法學院辦公樓里有一個“拉里·克雷默庭院”(Larry Kramer Patio),是上一任院長拉里·克雷默(Larry Kramer)命名的,由教師們投票通過。拉里是一位威望很高的法學院院長,卸任以后被聘為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Foundation)的總裁,管理著高達87億美元規模的慈善基金。該基金會是由惠普(HP)的創始人休利特在1966年與妻子共同創辦的。休利特先生這樣一位著名的企業家,年輕的時候擁有創業激情,把公司做得很大;步入中晚年之后,又把大愛付諸行動。這種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情懷,讓我從心底由衷地升起深深的敬意!對于起步時間不長的中國慈善,許多國內基金會包括騰訊基金會,雖然做出了一點成績,也只能說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宏大的國際視野里,在深厚的美國慈善文化的面前,在東西文化碰撞的震撼之下,我對拉里總裁誠懇地表示:我們還需要好好學習與取經。
七、國際視野:問路教育、問道產業、問夢未來
此時此刻,我們在武漢學院,通過現代信息的一扇窗口,可以看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我們是選擇做“偏安一隅”的學生,滿足于畢業以后有一份工作,還是選擇與國內各個地方對接,與世界對接呢?其實路就在你腳下,關鍵是你的志向、思想以及真正的努力。我們在武漢學院里看到一些現象,真正努力的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針對事情負責;那些只對特定的人或者是自己的面子負責的人,其實只是表面忙碌而已。我們武漢學院認可的,是真正努力的人。
所以,我們要用國際視野去看這個世界的變化。這個世界未來的變化,也是屬于學生未來的變化。我們老師要培養學生,能夠看到這種變化,學院也會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要保有開放擁抱的心態。開放擁抱是什么心態呢?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我們應該迎上去,擁抱它,保持一種積極求變的心態。怎么變呢?也許還不太清楚,但應做到不回避、不抗拒,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由我來“變”、我來學習的狀態,投入到武漢學院的變化中。所以未來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求變的心情如果不迫切,在下一個發展時期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期就會落伍。大學四年,不變則退,所以必須要迎頭趕上。至于變化的效果,那是我們的能力問題、學習提升的問題,但是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必須要樹立。在武漢學院新的發展階段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主動求變的心態。
耶路撒冷有一個猶太教的圣地叫“哭墻”(Wailing Wall),是猶太民族2000多年的精神家園,是神圣的地方。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有一個“越戰紀念墻”,設計者是著名的華裔建筑師林瓔女士,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前來反思戰爭和思索生活的意義。在武漢學院,我們也建了一道讓大學生任意涂鴉志向和夢想的墻,這道墻就建在新校區,在學生宿舍和教授專家區之間。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志墻”(Aspiring Wall),意思就是“有志向有抱負的墻”。希望每個學年,同學們都可以在這里盡情描畫自己的夢想,讓“志墻”成為武漢學院新的人文風景線,走進同學們的心里,伴隨著大家的成長,成為武漢學院的一道精神之墻。
世界的確是處于變化之中,也處于創新之中。我們培養的學生,一端連接著世界,一端連接著未來。那如何去連接世界、連接未來?開放的時代需要我們“打開”眼睛,“打開”耳朵,更重要的是“打開”心靈。問學校,我們學校自身如何連接信息化?在硬件大規模的投入下,我們創新實現軟實力的提升,怎么去做到?前面提到的圖書館只是一個硬件,或許整個校區都僅是硬件而已,是學校發展的基礎設施,然而更重要的是軟件建設。我們也問產業,在國家國際化戰略背景下,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下,產業如何匹配大國崛起?李克強總理1月4日在深圳考察柴火創客空間,稱贊其充分展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這不僅僅是互聯網等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而且是我們每一個人與未來的對話。我們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問未來,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回應自己?過去一年我們已經看到武漢學院的努力和變化,無論是新校區的建設,轉設工作的籌備,還是教學上的創新、改革,教師們整體是努力的,同學們也是朝氣進取的,樹立了端正的學風。然而應該看到,我們的教學管理、教師隊伍的人才培養,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希望學院全體上下在新的一年擁抱變化、適應變化、努力提升,也祝福師生們在新年有所進步。
過兩天,我就要返回美國開展第二學期的學習。我也有目標,我會有所側重地去參與各種活動和研討,也會花更多時間在研究課題上,春節也將在美國度過,所以我也祝福自己有所進步。今年是農歷羊年,在這里我也預先祝愿大家三“羊”開泰、“羊”眉吐氣!謝謝大家。
八、互動交流
主持人:陳一丹先生跟我們說到了很多,包括在美國游學的見聞。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要創辦中國最受尊敬的民辦大學,就要“打開”耳朵聽世界,“打開”眼睛看世界,最重要的是“打開”心靈融入世界。我相信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心中肯定有很多疑問,大家可以和陳先生來一次心靈的“碰撞”,看看能夠得到什么答案。
提問:我想提的問題是關于互聯網方面的?,F在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勢頭很迅猛,很多學生就業時很想投身于互聯網產業中。您認為現在對于想投身互聯網工作或者創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您給他們什么建議呢?
陳一丹:互聯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這個產業已經逐漸成熟,且與不同產業的結合都在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很明顯有幾種就業途徑是值得我們畢業生去考慮的。一種是進入一個大的科技公司或者是一個成熟的互聯網公司,去看看它是怎么運作和發展的,融進去并得到鍛煉,知道產業和公司的前進步伐,這是一種選擇方向。前提是你要與全國優秀的畢業生“PK”,并能夠脫穎而出,得到企業的認可。
第二種選擇方向:現在互聯網創業不像以前一樣,它有很好的大數據平臺,有很好的基礎設施,很多大型網絡公司提供存儲和應用工具,只要在這個大平臺上推出一個新的產品或新的服務模式就可能創業成功。但這個行業創業競爭十分激烈,要真懂這個行業,真能找到市場需求點并有能力實現它才行。比如你做的一款應用產品剛好適合“90后”的生活狀況,能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你的產品就會有機會。我們之前舉辦過一個沙龍,請了很多創業的“90后”來分享。這些年輕人,他們每個人的思想和我們平時講的艱苦創業的思想很不一樣,他們依然很努力,但是機會點在于,以他們對同輩人的理解,來滿足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人的生活需求,滿足包括娛樂需求、飲食需求乃至任一領域的需求,就能成功。因此你要知道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狀態、能力與潛力。
第三種是通用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途徑。比如學院有會計、金融或者是經貿、法律等專業,這些是任何行業都需要的專業。這個時候可以考慮是不是可以在互聯網領域里扎下根來,深入理解,然后結合每個領域的發展,發揮自身專業的優勢。
當然,學院也可以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開設更多與互聯網、高科技相結合的專業,比如信息和科技領域的專業,培養創造性人才到產學研基地以及科技公司去交流、去實習、去就業。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高科技的的確確是未來的大趨勢,有無盡的產業機會、就業機會以及創業機會,就看我們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當然也需要自身的努力和一些運氣,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
提問:陳一丹先生您好!我想請問,武漢學院轉設以后,學校會有哪些方面的改革?改革之后學校會有什么變化?對于像我這樣以學校為家,或者是很多準備以學校為家的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
陳一丹:今年是轉設之年,一個關鍵的年份。這個轉設的過程中凝結了很多老師的付出,尤其是十年來的積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才能夠去迎接這個轉設評審。評審的結果現在還不清楚,當然我和師生們一樣期望能夠順利通過。
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們要感謝過去十年為此辛勤付出的老師和學生,以及我們的院領導班子,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到了今天?;A是需要靠一輩一輩人去打的。
轉設成功必將給學院帶來巨大的變化,包括我自己都充滿期待。學院是公益辦學,從投入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運作更加體系化一些,不僅是個人的投入,而且是以專業教育投資的公司制來長期投入運作,甚至是讓老師們都能參與進來的方式。
校董會和院領導,也會做出更多的努力,我們也會更多地與國際接軌,我是有這個愿望的。校董會如何開展工作呢?一會兒,我們可以請校領導給我們展望一下:這次校董會領導下的院務會和各位老師都做了大量籌備工作,如果轉設順利通過,學院將展開嶄新的一頁,校董會會如何規劃?為學生和老師們展開怎樣的藍圖?學生和老師們又應該如何去建設我們的武漢學院?
時任董事長:校董會在2014年整個一年中都在尋求答案。我們到了新校區或者是轉設之后,武漢學院的方向在哪里?我們怎么定義,怎么定位,對學生和有志于與武漢學院一起成長、一起奮斗的老師,我們應該給他們一些什么樣的答案?我們一直在尋找。而且我們也成立了相應的小組,要求一些有這樣想法的員工、老師或者中層干部自己搜集大家的需求、大家的訴求,我們可能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變化,“新的”武漢學院應該去“擁抱”這些老師,你既有意愿、又有想法、又有水平和武漢學院一起成長,這些老師我們是應該歡迎的;或者你有一定意愿,但是你的能力還差一點,可能職稱和相應條件目前還沒能隨著武漢學院的發展高速發展起來,但是不要緊,我們也愿意幫助你一起一起走下去。還有第三類,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你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與武漢學院一起走下去,武漢學院怎么能依靠你?剛才獲獎老師說武漢學院成就了他個人,其實是大家成就了武漢學院,是因為我們大家的點點滴滴付出,才有了武漢學院目前高速的發展。這是一個相互了解、不斷摸索的過程,但是總的方向肯定是往好的方面走,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那么,對于以武漢學院為家的人,校方能做些什么呢?我們肯定會給大家一個非常滿意的答復。我們一直在想,這么多年輕老師愿意以武漢學院為家,武漢學院就應該把這個家打造得更好,為你們去考慮更多事情。我曾經在不同場合提到過,包括幼兒園、接送老師的班車、老師周轉房,校方都會一一考慮,全力落實,這些是2015年的工作重點。2014年要轉設,首先要達到國家對我們校園、土地、教學行政用房的要求,這些硬指標達到之后,接下來就要落實老師的福利待遇,要讓你們也感到滿意。
真正以武漢學院為家的老師能夠踏踏實實穩下心來,才能夠給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更好的課堂上的精彩講述,才能夠更多去關愛我們的學生,這樣才是一個“正循環”。
陳一丹:我補充一點,以武漢學院為家的青年教師們一定會把這個家建設得更好。這一批教師都是有理想、有教育使命感的老師,我們如何在軟件建設方面,包括在教學管理上、在教師職業發展規劃上、在教師實現成就上,將支持和服務的平臺建設到一個更完善的程度,的確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培養更好的明師,培養更好的明生,創造一個更好的明校。
提問:剛才您在演講中提到武漢學院會有很大的變化。我想問的是在轉設之后武漢學院的人事制度尤其是關于教職工的職業發展規劃,職業晉級方面是否會有具體的變化?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專業教師有職稱評定,2014年也出臺了輔導員的規定用來支持輔導員的職業晉級,但是作為行政人員在這個方面缺乏相應的渠道。未來武漢學院在這個方面是否有具體措施,讓行政人員也與大家一起分享武漢學院成長的喜悅?
陳一丹:這是每一個老師都關心的問題。在求變的過程中,的的確確不是現在就有一個現成的方案供我們去執行,我希望未來的探索,包括探索方案本身都是共同參與完成的,因為共同參與之后得出來的方向才是我們武漢學院人全體的方向、共同認可的方向。因此轉設以后我們應該會做更多的調研,去探討,無論是教學還是發展的各個方面,我們都去探討,深入地探討,花大量時間去研究方案,這些可能涉及管理體系、教學發展以及相應的組織架構改革,都有可能。這么重要的事情,確確實實需要我們全體參與,共同探索。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得出來結果,全體上下在這個基礎上去大力推行,因為那是我們武漢學院共同追求的方向,這個時候我們既是政策的不同角度的參與者,又是不同政策的推動者。因此先從這個角度做起,形成共識以后我們往前推,來創造武漢學院的明天。
主持人:謝謝陳一丹先生。在陳先生分享的過程當中,我們感觸頗深,所有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表達了對學院發展的關注與期待。在這個時刻,讓我們將帶著希望和祝福的掌聲送給武漢學院。再次謝謝陳一丹先生。
2015年1月6日